支部建设

STUDENT PARTY BUILDING

首页  >  学生党建  >  支部建设  >  正文
环珞珈山,访前人心——记第59期党课第一组实践活动
时间: 2017年05月03日 23:32   来源:   作者:文字/王舒灏 图片/吴炜刚 编辑/刘倩   点击量:

环珞珈山,观故人居,访前人心,明今人志。

2017年5月1日,绵绵雨丝挡不住地59期党课第一小组成员们前往实践活动的脚步。原本约定上午9点在行政楼门集合,可是有的小组成员在8:40分就早早到达了集合地点。还没到9:00,小组成员就已经全部集合完毕,在第一小组组长邱晟烜的带领下开始前往寻访故人居的第一个地点——李达先生雕像。到达李达先生雕像后,由应明芮同学给大家分享关于李达先生的人物事迹,同学们听得认真入迷。

照片1.jpg

介绍完毕后,小组成员就李达先生的事迹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在李达先生的雕像前与党旗合影留念。

照片2.jpg

离开李达先生雕像后,小组成员一行人开始进入珞珈山。小雨淅淅沥沥,山路也格外湿滑。在阴沉沉的天气中登山寻访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却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主动帮助没有带伞的同学遮风避雨,场面十分温馨。

接下来小组成员到达寻访第二站——半山庐和周恩来故居。张勇同学热情地为小组成员介绍了他搜集得到的半山庐相关资料。稍后,夏凌颖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周恩来故居的始末。

照片3.jpg

据张勇同学介绍,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环境幽雅。在1937年-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珞珈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亲任团长,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以及国民政府的重要政要在此下榻。1938年的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蒋介石在半山庐“日理万机”:调度指挥全国战场,操控内迁,规划后方大西南的交通建设,开办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召陈布雷商讨起草各类文书文告等等。蒋介石居半山庐期间,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亮点,半山庐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

第三个寻访地点是位于珞珈山半山腰的闻一多纪念馆。卢慧质同学为我们分享了闻一多先生的相关资料。

照片4.jpg

据卢慧质同学介绍,闻一多与武汉大学有很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是湖北人,又是国立武汉大学创办时期的首任文学院长,是著名的教授学者。闻一多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就是他提出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使“珞珈”二字充满灵气,至今仍闻名海内外。他又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使过去武大的学生以佩戴它而倍感自豪。

整个实践活动历时两个小时,小组成员们在发表见解和深入讨论之后,对于武汉大学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武大十八栋中曾经居住过的杰出前辈们缔造了武汉大学辉煌的历史, 而武大的今天和明天还需要我们后辈学子勤勉创造自强弘毅求是拓新——铭记于心,化之于行,同学共勉之

知识链接——珞珈山十八栋和寓居于此的老教授们

1931年,武大在珞珈山东南面山腰上修建了18栋错落有致的英式洋楼,作为知名教授住宅区,统称珞珈山“十八栋”,吸引了一批“教授中的教授”的名师鸿儒入住。一年以后,该校又修建了4栋,但这里仍被师生们称为“十八栋”。

十八栋同不远处颇具古代学舍风格的老斋舍相比,隐身在青山绿水之间,似乎暗合了中国士大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居住理想。这种中西合璧,巧极自然的大手笔为入住者营造出一个静谧从容、收放自如的私人空间。十八栋的规格在当时,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大地上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能够享受到的最好的待遇。在抗战西迁乐山前和成功复校后,十八栋陆续住进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他们堪称“教授中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