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

INNOVATIVE PRACTICE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聆听汉川善书 保护传统文化
时间: 2015年09月15日 23:10   来源: 原创   作者:记者团   点击量:

9月2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赴湖北省汉川市寻访调研。实践队由队长李然诺,以及队员李晓洁,高可柔,谢巧均,孙梦婷五名成员组成。因为实践队的成员来自四个不同的专业,分别为图书馆学、编辑出版专业、数字出版专业以及文学院。团队成员具有较好的专业认识和相关的编辑知识,同时各成员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这对于开展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在当地的文体局,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民间老艺人的支持帮助之下,实践队完成了善书资料的查阅整理,民间艺人访谈等任务,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对汉川善书的受众发展变化,案传,艺人发展状况,传承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


/

汉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极其丰硕,“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楹联奇才黄良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民间奇人何三麻子,传奇状师柳炳元,善书、民歌、楹联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善书虽然在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等地都曾经兴盛,但是只有湖北省汉川市的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剧种,所以为了全面的了解善书文化,实践队赴汉川开始了以“聚焦四个全面,贯彻两会精神”为主题的寻访考察善书的实践活动。


/

汉川善书是湖北省一种说唱结合的汉族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善书是劝人为善去不善之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劝教人们“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帮困救难,设立义学,修桥补路,施茶施药”等,提倡正直善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反对奸盗邪恶。善书曾经盛极一时,但是现在繁华落尽,很多老的民间艺人相继辞世,年轻的传承人能独树一帜的很少,善书面临如何传承与保护,如何在孤寂中坚守的问题。
9月2日实践队乘坐大巴车,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了汉川市客运中心,紧接着步行到达了距离车站大概1000米的汉川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相关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只是一个管理机构,并没有关于善书的资料,在他的积极配合,热情帮助下,告诉我们文化馆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并且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告知了我们。
紧接着,实践队到达了汉川市图书馆,当地的图书馆在一个十分不显眼的小巷子,若不是本地人,很难以找到,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我们他们这里也没有关于善书的资料了,只有文化馆还保留着这些,他们还说在文化馆的后院会有民间艺人讲善书的活动,有机会可以去听一听。从这些当地人的口述中,实践队也了解到,善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在慢慢地被遗忘。
在这天的三点,实践队来到了汉川市文化馆,由于介绍信丢失,文化馆分管长表示不能接待我们。但是当地的一名老艺人---熊乃国老师很热情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他对善书的了解与看法,从老先生的字里行间,实践队能够了解到他对善书的一份执着与热爱,同时也饱含了对善书发展现状的无奈与失望。
如何在日益强调经济效益的当下,让传统文化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不至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握有实权的政府人员,拥有财力物力的政府部分要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施的措施,能不能落实,如何落实都是应该引起反思的。老艺人的生存困境,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问题也是不能忽略的。只有搞好了这些,才能真正的贯彻提高国家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最终目标。


/

熊老师已经讲善书讲了三十余年,老先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善书,就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戏剧,他自己也有写一些本子,他还提到自己最近写了《一个党员的故事》,是一个传播正能量的故事。并且与实践队成员分享了自己讲善书时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位老先生对于自己仍然坚守这种文艺的那种骄傲与风骨。

实践队成员对熊老先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如下:

实践队成员:现在讲善书的艺人还有多少?
熊老先生:原来有200多人,十几个班子,现在只有一个班子,十几个人在讲,有个下海,有的做生意,有的打工出去了,就还剩这么几波人在坚守。现在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政府现在一个月拨5000块,四个人讲,一个人只有1500块。

实践队成员:现在讲的本子还是原来的本子吗?
熊老先生;原来的本子有,新写的也有。今天我没有拿过来,不然还能让你们看看呢。前几天我搞了一个专题讲座,就是用的原来的本子。

实践队成员:您现在是专门讲善书,不做别的工作吗?
熊老先生:我没有做别的。已经讲了30年了。讲善书讲了这么久了,舍不得丢掉啊。

实践队成员:你们讲善书,政府有给你们补贴吗?
熊老先生:省级的今年有5000块,孝感市级的是2000块一年,文化馆的老馆长对善书有感情,比较重视这个,现在的新馆长,比较年轻,对善书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是很重视。

实践队成员:现在的善本大概有多少呢?善书一直在讲,不会有重复的吗?
熊老先生:我有500多本,我们是按照卷来讲的,有的一卷可以讲一个星期,有的会讲一个月,像《孟丽君》,我们讲九天。基本上讲两年都不会有重复的。老人喜欢听经典的,他们一个故事即使听三四遍,到感人处也还是会忍不住抹泪。像《射雕英雄传》我喜欢看老版的,翁美玲版的,现在的新版的我不喜欢。老人喜欢听忠孝节义的,安全的、政治性强的是讲给干部听的,不适合讲给老年人。贴近实际的,贴近群众的新本子也写的不少。

实践队成员:现在讲善书的女先生还有多少?
熊老先生:在改革开放以前女人是不能登台的,改革开放后才可以登台,但是现在改行的改行,嫁人的嫁人,她要生存啊,其实也不多了。

实践队成员:现在讲善书的人都是哪些年龄段的,最年轻的有多少岁了?
熊老先生:最年轻的有八几年的,我有个徒弟82年的,姓周。他开一个服装加工厂,但是他爱好这个,还有一个姓徐的姑娘,也是我的徒弟,是70几年的,专门做这个养活不了她,所以也做别的工作。现在都在抓经济,文艺这方面就忽略了,去年的文代会,我作为代表还参加了,因为孝感市的文艺工作没有搞好,市长还写了检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家的不好,什么事都不好搞,外行领着内行,不好搞。

实践队成员:那现在来听善书的主要有哪些人?
熊老先生:都是中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年轻人都去上网玩游戏了,谁还来听你说善书说几个钟头?就连一些老年人都宁愿在公园里闲聊也不愿花3块钱来听善书。当然也有许多思想觉悟比较高的老人,知道我们处境艰难,会给很多钱。比如有一个老人,他每次都会给好几百块钱。

实践队成员:您认为现在善书的传承中面临哪些方面的问题?
熊老先生:我认为善书现在所面临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善书的传承与创作的问题,汉川公园修建好了,免费开放,老年人有了更多的活动场所,不再把听善书作为唯一个娱乐项目,打发时间的场所就多了,你看街上有了那么多的棋牌室,老人们都在打麻将。年轻人要出去打工,忙着赚钱,对传统文化关注度很低。听善书的人少了。写本子没有稿费,现在来学习善书的人也少了,很多80多岁的传承人的弟子都70多岁了,那些年轻的弟子基本上都是挂名弟子,都不怎么来学习。我的师傅徐忠德,现在已经80多岁,写新的本子写不出来了,只能搞誊写的工作。
第二个是善书艺人的管理问题,不便于控制班子。我们是民间艺人,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你看上班那些人员,迟到早退会扣工资,但是艺人班子没有工资这回事。而我因为年纪相对较小,那些老艺人也不会听我的话,管理难度很大。
最后一个是场所免费开放的问题,汉川市善书的讲习场所在文化馆的后院子,原来这里是免费开放的,而现在却要收费,来看的人就更少了。

实践队成员:外面门口上的横幅不是写着说免费吗?
熊老先生:那是挂羊头卖狗肉,做样子给上级看的。

实践队成员:那没有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熊老先生:不好搞,现在都在节流,所以就把节省了这方面的开支,很多拨款都不到位,不能落在实处。


老先生希望这个地方能够重新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来听,来学习,来受益。这位老先生很真诚,他说了这方面的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也值得提出来让政府部门真的去落实,去解决。
因为时间问题,实践队没有机会亲自听一场善书,这是一个遗憾。但从这位真诚的老艺术家的访谈中,实践队能够看出他对善书真的热爱,他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满腔热血都凝聚在了这里,他为善书的传承传播付出了很多,虽然因此可能贫困,但是也因此收获了快乐与满足。实践队对这样的老艺术家表示尊敬与钦佩。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拜金主义盛行、遇见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等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断裂、是道德的缺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认为,汉川善书的土腔土调,融入了劝人向善的理念,有较强的时代意义,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实践队通过这次的实地寻访,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善书这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加大政府的管理力度,改善善书艺人的生存状况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实践队的实地探访任务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仍在继续,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将会再次抵达汉川亲身听一次善书,真正的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


(责任编辑:韩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