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寻访黔风实践队
告别了风情万种的西江苗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赴贵州省苗寨开发与保护现状调研——“寻访黔风”实践队来到了一个别样的苗族聚居地——石桥村。石桥村位于贵州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因是古法造纸的起源地而闻名遐迩。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重要贡献。而以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就有“用树肤、麻头及散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石桥古法造纸制作的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的流程图解基本一致,被认定是汉代到唐初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约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桥村近250户人家1165人,其中苗族人口约1108人,村子里有近800人掌握了古法造纸的工艺。整个过程以手工为主,以当地树皮为材,从原料的采集到最后得到成品,共有十几道繁杂的工序,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

图片1:古法造纸的工具

图片2:已经做好的纸浆
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村中几家造纸作坊,发现当地的手工纸不仅应用于制作本子、线装书、信封、名片等常用纸制品,还用于制作相框与灯罩等物品,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当地匠人造纸技艺精湛,不仅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还吸引全国各地书法、纸张爱好者前来一睹古法造纸的风采。各式各样的纸质产品与各类纸张售价均不低廉,但是每日销量都还不错,可见需求之旺盛。据悉,当地造纸技艺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出,作为贵州的一张特色名片向世界展示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图片3:整齐排列的花草纸

图片4:制作好的本子

图片5:制作好的灯罩
当我们走访当地造纸合作社时,店主正在与外界人士商讨结合互联网开发当地古法造纸的相关事项。有关人士向店主建议采用接批量订单,打造产品认可度、知名度,从而提高市场需求量,以此告别靠散客前来购买的被动销售方式。在专业所学基础上,我们还向当地的造纸合作社建议通过搭载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采用APP的方式,让大家更方便地认识与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以及石桥村造纸的技艺与创意,帮助石桥村这一“古法造纸之乡”名气远播。
队员们在对当地别致的造纸技术赞叹不已的同时,纷纷掏钱买了些纸质工艺品留作纪念。一方面是对当地村民造纸技艺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和匠心的尊重。除了购买纸质工艺品之外,我们一行人还亲身参与了花草纸的制作过程。在准备好的纸浆上摆放树叶、花瓣、小草,待设计完工之后再倒入纸浆覆盖于草花之上,片刻后将纸板置于通风处晾晒。几天后,便可见到同作坊柜台里一样的成品了。

图片6:队员亲身制作花草纸
当地在发展造纸业之外也发展农业:体型硕大的水牛、脚步健硕的骏马都能在村中觅得踪影。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发扬古法造纸这一传统特色,并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发展,是石桥村的特色模式。一家造纸工坊的老板告诉我们他自己考取了导游证,在经营造纸生意的同时兼顾带领进村游客游玩。
创新的开发理念与方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民间技艺的挖掘与珍视,石桥村目前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对古法造纸的传承与保护。巩固自身优势,不盲目照搬才是正确发展之道。
(责任编辑:陈殿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