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

INNOVATIVE PRACTICE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行走在开发与保护的前列——西江千户苗寨实践记
时间: 2016年07月23日 07:00   来源: 原创   作者:记者团   点击量:


图、文/寻访黔风实践队

距离凯里市约一小时车程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苗寨的一张明信片。寨内居民约为六千人,其中99.8%为苗族,同时寨中苗族建筑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大,也可堪称罕见。主街道被修缮为商业步行街,街道两旁苗族银饰琳琅满目,苗族店家举着锤头在露天环境下敲打热气腾腾的糍粑。而到了夜晚,飞檐上灯火明亮如星,整个苗寨仿佛沉浸在星海之中,如同一颗燃烧的心脏。

/

图片1:苗寨夜景

繁华、热闹、世俗,这是我们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后得到的第一个印象。

/

图片2:西江苗寨白日景象

和南花苗寨的门庭冷落、朗德苗寨的尴尬困窘不同,千户苗寨以完全商业化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脱离了此前苗民为主的苗寨情形。这里的大街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客栈老板也有原住民和外来商户之分,他们之间也产生过一定的利益摩擦。但通过在西江苗寨旅游管理开发局的采访,我们得知当地已经成立了相关委员会,对原住民和外来商户之间的利益摩擦进行协调。而这些摩擦只是西江旅游开发的小插曲,大多数时候,当地居民乐意将自己的吊脚楼出租换取租金为自己增加收入。原住民和外来商户在共赢中为彼此创造了新的可能,并为西江的发展铺设了新的前景。
当我们步入景区,最先吸引我们的是设立在路边的“西江智慧信息亭”,它以数字化的形式为旅客提供地图导航、观光推荐和酒店预订等多种服务。我们在采访时了解到,西江智慧信息亭只是当地进行“智慧景区”建设的第一步。工作人员还特意提到了“智慧景区”建设中的消防建设,他们希望在古城中设立网络化的消防警报,当火情出现时能够迅速定位并进行扑灭。工作人员提及独宗克古城的火灾,并表示想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景区管理的质的转变。
寨中的西江苗族博物馆详细介绍了黔东南苗族的历史与生活生产习俗,并设有多媒体室,在特定时间内对公众开放。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苗寨外部的设施已经完善,而博物馆的现状足以满足游客的浏览需求,他们希望保持现状。

/

图片3:采访西江苗寨博物馆导游

结束了在西江博物馆的采访后,实践小队一分为二,一支留在寨内采访寨内的人员,另一支步行前往干荣村采访西江旅游管理开发局的相关负责人。留在寨内采访的实践小队在采访过程中频频遇挫——与在南花苗寨、朗德上寨时不同,接受采访的人员对于我们的采访表现出了抗拒、戒备的心态,导致采访过程开展较为困难。但是实践小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完成了采访任务。
另一支实践小队在步行15分钟左右后到达景区外的干荣村,并见到了西江镇旅游资源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与负责人交流之后,我们发现西江在2008年9月正式开发之前便常有游客前来参观,开发之后出现了更多的组团游。开发这几年,干荣村一直坚持着以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根据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拥有1400多户苗寨人民、苗族人民占99.5%、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等优势,当地旅游部门对内通过办好当地的民族节日等措施来增强苗寨自身吸引力,对外通过向众多省市进行旅游推荐等措施来扩大苗寨的影响力。在旅游业的基础上实现“一业带多产”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旅游模式让当地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更加与时俱进。政府也通过组织当地村民去其他地方参观学习的方式激励村民告别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建设更加美丽的西江。村民们接触外界带来的冲击与改变的同时,非本地人来西江开店的现象也愈来愈普遍,这一点与丽江古城相似。苗寨内市场的规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负责人表示,在处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严格贯彻治理办法,规范苗寨商业秩序,控制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弊端。

/

图片4:采访西江旅游管理规划局相关人员

此外,西江千户苗寨目前还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打造景区特色,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年底还计划将西江千户苗寨申请为国家5A级景区。
开发方式上的创新与协调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建设在起初遭遇过不少困难,但实行后居民、游客、政府都很满意。门票收入的18%用于保护当地文物的举措,没有让旅游开发成为简单的攫取经济效益的工具。不走“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老路,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技术、模式的同时,规避商业开发往往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市场秩序问题、当地文化特色问题,这需要更多的实践与讨论。西江千户苗寨迈出了第一步,黔东南的苗寨需要集体迈出第二步。


(责任编辑:陈殿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