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不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禅宗文化也在此滥觞,甚至有“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在2012年,由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传承人、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院长吴红军领衔主演,国家一级导演李建平执导了一部以佛教历史渊源为题材的禅宗人物黄梅剧——《传灯》。《传灯》以黄梅戏艺术为载体,讲述了佛教禅宗四祖传五祖、五祖传六祖的传奇故事,巧妙地将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熔为一炉。受此启发,我们决定亲历黄梅禅宗文化胜地,在实地考察中探寻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
五祖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宋徽宗曾为该寺匾额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则赐寺额“东山五祖寺”,其于禅宗文化之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经商议之后,团队一行人于2018年8月8日早上9点出发前往“天下祖庭”五祖寺。由黄梅县乘汽车直抵东山山麓,下车后没石径登山,经一天门、二天门即至。沿途风景秀丽,寺内古迹甚多。殿宇建筑,斗拱交错、画栋雕梁,加上曲径重门、松竹掩映,显得僻静幽深。置身其间,虽头顶骄阳、脚踏赤土,我们仍觉清静凉爽。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方丈入寺坐定,叙说着他的悟境,虔诚的信徒们安静聆听。禅宗思想熏陶了黄梅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禅宗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的。采茶女随心咿咿呀呀唱出的曲调里,未必没有回荡着禅宗处世的风韵。
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一场精彩绝伦的黄梅戏演出靠的不仅仅是演员婉转的唱腔、悠扬的配乐,更需要巧妙细致贴合剧情的灯光舞美。黄梅戏演出服饰中浓郁的黄梅地域特色值得一提,其背后的艺术理念与黄梅戏发展也息息相关。
黄梅戏演出服饰取材于民间生活,而黄梅民间蓬勃发展的挑花工艺无疑是当地的服饰特色。挑花工艺萌发于劳动生产生活之中,姑娘们兴巧创新,采撷生活常见的寿桃、莲花等物象,赋以长寿多福、连年有余等美好吉祥的寄托,创造出近百种精美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下午3点,我们来到了黄梅县博物馆,准备从挑花工艺展馆丰富的馆藏中找寻黄梅戏演出服饰的深层次内涵。馆内既陈列着简洁朴素的民间传统服饰,又展览了精美华丽的黄梅戏演出戏服。两者风格用途虽不同,但都运用了挑花工艺,其寓意深远的图案构思、精巧匀称的画面布局、明快绚丽的色泽配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黄梅挑花工艺与黄梅戏淳朴流畅、明快抒情的唱腔相契合,与黄梅戏质朴细致、真实活泼的表演相增益。运用在黄梅戏演出服饰中的同时也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华丽精致的舞台效果伴随着宛转悠扬的黄梅戏传扬四方。
趁着晚饭后的小憩,一行人夜间散步到古塔,随风传来一阵阵宛转悠扬的戏腔妙音。民间剧院里群众自发组织了黄梅戏表演,在大约20平米的小舞台上,戏迷们尽情演唱乐在其中,管弦乐伴奏也欢快活泼美妙悦耳。台下观众用手机拍摄精彩的表演,甚至进行与现代社会联系密切相结合的直播,以上种种让我们更加赞叹其为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做出的尝试与努力。还有乖巧可爱的小孩子上台送花,赞叹声此起彼伏、鼓掌声不绝于耳。

三日的黄梅县寻访之旅即将步入尾声,这里的风土人情令我们感触颇深。一行人既见识了宏伟却苍凉的黄梅剧院,又在群众演出中领略到了黄梅戏的非凡魅力。传统的剧种、曲目似乎不再吸引年轻一代,现代戏却在悄然间蓬勃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见不到色彩斑斓的黄梅戏戏服,但原滋原味的黄梅唱腔仍能留给我们品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