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档案局和博物馆的参观,经过一晚上的总结反思以及休整,8月12日早上九点整团队一行人来到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戏剧院坐落在一条古旧的街道深处,然而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自1982年成立以来,剧院对黄梅戏曲艺术研究所作出的努力不容忽视,不仅致力于黄梅戏剧目的挖掘、整理、创作,还负责国家级期刊《黄梅戏艺术》的发行,《黄梅戏艺术》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黄梅戏剧种命名的社科学术理论期刊。这些努力潜移默化地推动着黄梅戏的进步,影响力丝毫不因为地处一方僻静之地而被削弱。
当我们到达剧院时,受到了负责人刑老师的热情接待。尽管是周六,但是剧院的领导十分重视此次调研活动,已经退休的韩笑龙老院长更是拨冗亲临剧院,尽管天气炎热,大家的兴致丝毫没有为烈日所打压,反而对接下来的交流燃起了更强烈的期待。
(韩笑龙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韩笑龙院长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谈起黄梅戏,兴致依旧不减,在简短地介绍了自己后,我们知道韩院长不仅是黄梅泰斗,从小学习戏曲知识,还有着二十多年的当兵经历,退役后心系黄梅戏,又回到安庆市从事黄梅戏研究工作。关于黄梅戏,韩院长从其起源采茶戏讲起,滔滔不绝两个小时的介绍,我们如坐春风。黄梅戏从阡陌之间走出,在劳动人民喉中嘹亮着,由一代代伟大的艺术家将其丰满,融入更多戏曲艺术的可能性,最终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雅俗共赏的黄梅戏。
(韩院长为我们讲述黄梅戏的方方面面)
讲到兴致高涨之处,韩院长对《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中的经典唱段信手拈来,一开腔便是眼神手势俱到,尤其在演绎阴司腔时,惋恻动人,拖腔绵长,令人的心情亦随之跌宕,真正走入戏中情愁。此外,韩院长也为我们讲述了黄梅戏剧本创作的细节,剧本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采集灵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创新之余也要“吃好老祖宗的饭”,研磨经典,吸收精华。
最后,出版社王主任赠送了数本剧院负责出版的《黄梅戏艺术》期刊以及一些其他有关黄梅戏的研究书籍、剧本,希望我们对黄梅戏能有更深刻更详尽的了解。
(王主任赠书以及报刊)
下午三点,团队一行人来到了科技广场,在这里,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黄梅戏在安庆老百姓之间受众之广。尽管烈日当头,十分毒辣,却丝毫不会浇灭戏迷票友们对黄梅戏的执着。大家自己带来演奏歌唱的设备,老人们三五成群,或是打牌,或是下棋,兴致到时,票友们自由走向中间,拿起话筒随性哼唱起便是经典的唱段,虽不比舞台上的演出精致,而民间的曲子更有一番风流韵味。当然我们也看到远不止是老人们对黄梅戏有兴趣,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们来到广场,孩子们大多还不太会说话,但听着众人簇拥之间回响着的曲调,清澈的眼神注视着票友们的风姿,便再也移不开了。广场中一片树荫之下,除了黄梅戏在民间的模样,我们也看到了黄梅血脉在安庆市的传承。
(票友在科技广场演唱黄梅戏)
到了晚上八点,我们来到了再芬黄梅公馆,会馆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创意策划完成,沟通着历史与时尚,传递着名角与新秀,使黄梅戏剧团更能满足现代城市精神文化需求。在馆内,我们观看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夫妻观灯》、《打豆腐》、《荆钗记》等选段,其中情节或是欢腾热闹,或是凄切苍凉,或是令人捧腹大笑,正如人间百态的精彩画卷就此铺陈开来。
(《戏牡丹》剧照)
艺术向来不会高雅到脱离生活,艺术创作需要生活采风,再回馈给每一位平凡人。走进黄梅戏,爱上黄梅戏,便定会感知到它怀着人间脉脉的温存。
(实践队成员与黄梅戏演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