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

AN ASSOCIATION

首页  >  团学风采  >  社团  >  正文
【书评】钢の琴,铁般冰冷的人生
时间: 2011年11月30日 23:51   来源: 原创   作者:记者团   点击量:
虽然《钢の琴》影片仿佛镀着MTV般唯美的色调,但却总飘荡着化不开的迷惘、落寞,回响着导演厌恶被金钱束缚却又逃脱不开的无奈叹息。那被摧毁的烟囱,那离弃他的女儿,都折射出:小人物的卑微梦想在物质膨胀的挤压下已然无躲藏的空间,只能碎了一地。

剧情可以说平淡如水,波澜不惊,几乎看不出刻意的跌宕起伏,但却能在观看中慢慢融入无形中透出的压抑的生存境地,慢慢被他们艰难挣扎却仍快乐“活着”的情绪感染、直至感动。

男主人翁只是一位乍一看十分平庸的工人,有点侠骨柔情,有点艺术气息,有点玩世不恭。他傻得可爱,固执得像耕牛,耿直率真得也似耕牛。他会因有求于人而摆出卑躬屈膝的姿态,未能得逞后撩蹄子,甩脸色。火热的真性情,不过如斯。


透过一层经过润色的镜头,观众窥见了一场汇聚了嬉笑怒骂的戏剧。这里的人与卓尔不群不沾边,他们只是挣扎着生存的底层劳苦人民。影片吐露了大老爷们饱受的“妻管严”之苦,又隐约窃喜有妻子“背黑锅”,使得自己不必为推脱借钱而过于羞愧,毕竟不是自己不仗义。这是真切的生活所感,观众怎不会心一笑?此时,观众大多不为陈桂林筹钱四处碰壁的焦头烂额伤感,反觉其朋友的疯狂躲避“被借钱”特别可爱。因为大家理解了,在金钱面前,底层人民都只会龟缩躲藏,而在宏伟巨制面前,却能陡然生起干出一番事业的蓬勃豪气。工人阶级拳头的力量重千斤。很多时候,他们的智慧比文人的舞文弄墨来得更动人心魄。


屏幕刚撩起,便是现今网络非主流图片最常用的男女半身像占据画面两侧,画面远处是破旧木屋,讽刺的是,此刻不是开启浪漫之旅,却是苦涩的离婚争执,是尖锐的夺女之战,其间泛着浓烈的火药味。在临近剧末,相映照的,仍是那样定格的换面,仍是争执,却只是纠结着女儿出生的斤两,这是他们之间的冰开始融化的声音。在折腾一番到筋疲力尽后,一切都已释怀。


影片似乎在问:高雅艺术与市井小民是否绝缘?尽管导演苦苦找寻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点,却似乎得不到答案,仍然迷惑。剧中有多处令人忍俊不禁而又眼含热泪的画面。其一即是大伙唱K那一幕,陈桂林深情凝望,别扭地旋转舞步,扯着破嗓子乱吼,诚然,这很缺乏美感,但因为尊重艺术,因为真正的性情袒露,却自有那么一种悲凄的美丽。


很多时候,这些小人物都执着于扮演“历史的见证者”的角色。在观望烟囱被炸昏的时候,那庄严肃穆、煞有介事的氛围仿佛千钧一发,很像导演迈克尔•贝为特写男子汉的浑厚气魄的惯用伎俩,很有喜剧的讽刺效果。


尽管这一群小人物协力出炉了一架钢的琴,似乎写下了可照汗青的浓重一笔,可似乎又是什么都没留下,因为至少钢の琴出世的直接目的——留住女儿——切切实实地化作了泡影。


至于爱情,他们也似乎疲乏了。虽不再有“月上柳梢头”的诗意浪漫,却纵使沧桑,仍磨不了守住一份爱、偶露柔情的美丽夙愿。似乎两个人凑合在一起,总能冲散些许一个人的寂寞。


语言则有着北方小品式的冷幽默,有些粗野却不失趣味。生活多缺乏这层调味剂而失之于生动。在淑娴失望于陈桂林女儿的离弃时,只是清淡地丢下一句“果然是她妈生的”,其中的讽刺愤怒可谓极致。


配乐虽缺精致,略显粗糙,却颇见影片的洒脱帅气。只要行在路上,总有音乐相随左右。那低沉而快节奏、有点痞气的旋律配合着动感画面,营造了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有点偷师《罗拉快跑》。


这架钢的琴披着一身清冷月光,仿佛梦轻盈,温暖着铁般冰冷的人生。



责任编辑:张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