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趣书社主办的第二届华中高校“现在读书”评论大赛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几句评论,彰显个性独到见解;几点感想,集于笔尖流泻娟美。跨越武汉三镇,含概书影剧乐,一篇篇精彩的评论,激扬文字,思想飞扬。现在,来享受这场文学盛宴吧。
闲话《大探二》
董静雪 武汉大学文学院
京剧得以成为国粹的魁首,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典正深宏的博大气息。那一派堂堂气象,最是能代表泱泱中华的深厚。昆曲美则美矣,却多少有些纤弱,其他的地方剧种如越剧、豫剧、评剧、秦腔,或婉转妩媚,或俚俗俏皮,但终归不及京剧的深致。也正因此,京剧中独具特色的剧目往往是家国天下的大题材。深沉但不繁重,细密而不琐碎,京剧以其别具一格的处理方式,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营造了历史的浓郁气息,也赢得了几百年来观众的青睐。
《大探二》三折戏是这一点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二进宫一折,民间有“要想听,二进宫”的俗谚,这一折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对于“大探二”小作一番分析,自然有益于对京剧意蕴的心领神会。专业研究者自可大书特书,而如我这般门外汉,心有所感却胸无积淀,只得聊诌几句,姑且算作对于京剧的敬礼吧。
观其源方能知其流,首先不妨掉个书袋,考察一下《大探二》的渊源。《大探二》又名《龙凤阁》。清代焦循《花部农谭》中有所记载:“《龙凤阁》慷慨悲歌,此戏当出于明末。《击宫门》一出,即隐移宫之事也。李娘娘即选侍;杨波即杨涟,涟之为波,其意最明。徐量即是徐养谅,但故谬为神宗事耳;神宗太后虽亦姓李,其父李伟有贤称。”事实上,关于杨波和徐彦昭的考证历来众说纷纭,而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又往往是对历史事实或传奇故事进行再加工的。关注的重点在于其事,在于完整的起承转合,而非具体的其人。故而执着于此反失了兴味,不如不求甚解,只就戏论戏。
《大探二》是典型的忠奸之争。明初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太子之母李艳妃暂代朝政,由于不明其父太师李良篡位的异心,执意要将朝政暂让与李良,待太子成年再行还政。老臣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看出端倪,拒不画押,被李艳妃赶出朝廷,声称永不录用。李良称心如愿后,遂原形毕露,将李艳妃封锁在冷宫之中。这时又是徐彦昭、杨波带人闯入冷宫救出李艳妃。李艳妃悔悟,以国事相托,君臣重归于好。
忠义之士蒙冤而始终如一,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是一向为人们所钦羡的。其实这也是京剧叙事中的一个固定模式,《赵氏孤儿》也属于此。并且,人们总是喜欢看到一番波折后的大团圆,于是这决定了这种固定模式的固定结局:善恶终有报。具体到《大探二》,徐彦昭、杨波的忠贞不二固然值得人赞颂,而幡然悔悟的李艳妃,知错能改,以其对于明朝江山的责任感和深切的舐犊之情,也使人们觉得可亲。这种意义上的大团圆,似乎更为让人欣慰,更能引发人们的喜爱。
剧情的波折,含义的深远,都是成就一出好戏的重要条件。而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真实,则是一出好戏得以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了。《大探二》中的主要人物各有特色,都是极有看头的。老臣徐彦昭一把年纪,忠心耿耿,身居要职,有着武将的威严和高官的气度,在全剧中,一直是端正典范。李良图谋不轨,言行不一,欺软怕硬,也是典型的小人形象。李艳妃有着身为主上的固执蛮横,也有着身为人母的恳切。“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说的声泪俱下,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兵部侍郎杨波很可爱。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的忠臣形象。同是忠良却有别于徐彦昭,使得《大探二》中不存在同类人物重复出现的弊病,也就增加了舞台表现上的丰富性。李良称杨波为“小杨波”,一方面是轻视的态度,一方面也是与“徐老千岁”形成比照。杨波一直自称“官卑职小,不敢出头”,这也是与徐彦昭的对照。这一小一老,一卑一贵,一文一武,正好相得益彰。杨波有着耿耿报国的忠心,在李良胁迫众臣画押时拒不从命,但他也很清楚自身的人微言轻,故而一定要与徐彦昭一同上殿,借由徐彦昭对李良的威慑,而使李良不敢有所举动。杨波也很聪明,在三番上本无果的情况下,建议徐彦昭“倚老卖老撒撒疯”,试图摒弃文质彬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徐彦昭用铜锤痛打李良的时候,看似胆小心怯的杨波也顺势踹了李良几脚。正是这个细节使杨波更加显得真实可爱。待李艳妃被囚禁冷宫方知后悔而哀求徐杨二家掌国时,杨波也懂得装腔作势摆摆架子,以趁机为自己争得应有的利益:“我封你七岁孩童戴纱帽,九岁女儿进皇朝,封你太子太保多荣耀,子子孙孙爵禄高。”总而言之,杨波是忠臣,但不是僵化的模范,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焦循为《大探二》下了“慷慨悲歌”的结论,这不仅是就剧情而言,更是指唱腔的安排。《大探二》中,老生、花脸、青衣并重,三人各自的唱段以及对唱、合唱,都是极为考究的,表达情绪准确,起伏跌宕。《大保国》一折,徐杨二人据理力争,引用历史上的典故劝说李艳妃,情绪激动。相应的唱腔节奏急切,曲调高昂,激越紧凑,且多转折,凸显了当下的紧张气氛。杨波首次上本,“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一句,抑扬顿挫,胡琴跟的很急,气势颇盛,属于先声夺人。而后的两次上本,节奏相对放慢,转为循循诱导的意味。《探皇陵》一折,徐彦昭到皇陵哭诉,开头一句“见皇陵不由臣珠泪交流”,一上来把情绪尽数宣泄了出来,唱的酣畅淋漓,充分彰显了徐彦昭心中的激愤。而后唱腔转入深沉,尤其是“三叩首”三字,正似低吟,是徐彦昭无奈而又痛心疾首的写照。随后,“今日里为国家一命罢休”,又再度把气势高扬,反应出徐彦昭的决心。这一折中情绪有起有伏,唱腔有高有低,节奏有张有弛,实在是精心之作。《二进宫》一折,整体的节奏比较稳。初见李艳妃,徐杨二人心中仍怀不满,故意装作毫不知情,唱腔安排的不紧不慢,且语气平平,似乎事不关己。而李艳妃满心着急,言辞激切,却也不能失了国太的威仪,故而尽量使语调和缓。三人先后轮唱,各表一桩。李艳妃见二人如此态度,“无奈何怀抱太子跪在昭阳”。这时徐杨二人情绪有所转变,心有所动,主要采用衔唱,整齐而略有波澜。至大势已定,各人得偿所愿,唱腔最终转入稳重的调子,一片升平。
《大探二》的遣词造句极具文采,显得文雅而凝重,暗含了多种修辞手法,但并不晦涩,而是明白晓畅的。现随便举两处为例。一是《大保国》中李艳妃与徐彦昭的对唱:“(李唱快板)地欺天来雨不琳,(徐唱)天欺地来苗不生。(李唱)臣欺君来就该斩。(徐唱)君欺臣来不奉君。(李唱)我坐江山由得我。(徐唱)半由天子半由臣。(李唱)莫非江山你要坐?(徐唱)徐扬不做篡位臣。(李唱)要让要让偏要让。(徐唱)不能不能万不能。(李唱散板)金镶玉玺朝下打,(徐唱)铜锤打得个碎粉粉。”这一段上下衔接紧凑,对仗工整,且层次鲜明,逐步深入,正表现了两人剑拔弩张的尖锐对立。二是《二进宫》中杨波在进宫门前对徐彦昭的一番剖白:“(杨唱)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昔日里楚汉两争强,鸿门设宴要害汉王。张子房背宝剑把韩信来访,九里山前摆下战场。逼得个楚项羽乌江命丧,到后来封韩信三齐王。他朝中有一位萧何丞相,后宫院有一位吕后娘娘。君臣们摆下了天罗地网,三宣韩信命丧未央。九月十三雪霜降,盖世忠良不能久长。千岁爷进寒宫学生不往。(徐白)怕者何来?(杨唱)怕的是辜负了十年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得个兵部侍郎,怕只怕无有下场!”这一段落一气呵成,贯通顺畅,以史为鉴,标明当下。最后一句格外具有文学性,有着画龙点睛的妙处。
关于《大探二》,可说的还有很多。京剧的深厚蕴藉,远不是我这一支拙笔可以描摹的。种种想法,不过贻笑大方罢了,却也终究,是一份对于京剧的热爱与钟情。
此篇完,评论大赛专题之优秀作品篇至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将推出本次大赛特色奖获得者的作品,我们依旧会每天更新一篇评论,这场文学盛宴,真趣书社与你一起共享!下期预告:最佳深度剖析奖:“爱”上沉沦不回头------读郁文之卑己与自牧(黄艳灵 武汉大学文学院)
真趣书社时刻欢迎大家提出建议,欢迎大家踊跃推荐好书,同时热切期待大家写读书心得并投稿,真趣书社杂志《方塘鉴》现向全校师生征稿。投稿地址:enjoyreading423@163.com
欢迎关注人人小站:武汉大学真趣书社
责任编辑:胡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