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我身,受尽艰难,几因环境压迫,痛哭伤神。然不牺牲奋斗,何以能解决本身问题,何以能战胜黑暗社会?今敢先自誓:此后惟愿以乐为苦,以苦为乐,若因困难思退,不待他人谴责,则自当愧死矣!”
这是先生少年时振聋发聩的誓言,更是终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党的“一号档案”守护者,亦是星火燎原的革命烈士——陈为人。
陈为人先生旧照
起:意气风发一少年
1899年,陈为人出生于湖南省江华县百家尾村一个贫苦农家。童年时期,家中十分贫困,陈为人便利用劳动之余,向邻里同学求教,刻苦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入县城沱江镇报考县立高等小学,之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此时正值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他不啻海绵汲水般学习新知识,更是如新叶向阳般主动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在五四运动爆发后,陈为人与蒋先云等一道投入反帝爱国斗争,他倾力协助,组织学生爱国活动,不惧危难;勇于抗争,揭露当局反动行为,无畏强权;走进群众,宣传新思抨击时弊,无惧阻力。他以“新青年”的进步姿态,冲击着封建与殖民势力的压迫,毅然走向新思想的怀抱中来!
在此之后,陈为人响应号召,赶赴上海,在这里,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批团员;赴俄学习,来到莫斯科,在这里,他解放自己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开启了新的征程。
青年时期的陈为人
承:兢兢业业是党员
结束在俄的学习后,陈为人奉调回国,他先后被委派到北京铁路工会、上海区委、北方区委等地开展党的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兢兢业业,一心为党为民。
思想方面,以《晨光报》为载体,陈为人登发文章,抨击时弊,宣传思想,发展一批批进步青年;以《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为阵地,宣发政论,宣扬革命精神,批判帝国主义,支持爱国斗争;创办北方区委首所党校,展开党员骨干培训,提升党员思想,武装党的队伍。
组织方面,他调查研究,宣传发动,了解工人诉求,深入开展工人运动;领导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协调调度,负责东北地区活动;任职满洲省委书记,批判改进工作,贯彻中央精神;深入群众基层,组织宣传工作,指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陈为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党组织做出巨大贡献。
陈为人主编的《满洲通讯》
转:呕心沥血守档人
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发生在1932年下半年,陈为人奉中共中央派遣,负责担任中央文库的管理工作。
这批文件资料共六箱、两万多件,其中有中共中央各种会议文件、公开发表的文件以及同共产国际的来往文件,还有地方党组织的请示报告、调查材料、会议记录、党内刊物,留法、留德支部的文件等等。这些文件资料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党早期的活动和历史面貌,是党最珍贵的一部分文献。
为了避免敌人的破坏,文库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参加党的会议,也很少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按照党组织的布置,文库对外以一个湘绣店作掩护。陈为人夫妇白天穿着组织购置的光鲜衣服,以生意人的面目出现;一到晚上,陈为人就在三楼上把窗子关死,遮好灯火,通宵达旦地进行工作:把厚纸的文件抄在薄纸上,把大字改成小字,把文件的宽边空白纸剪掉,把密写在小说、报纸上的文件、信函抄录下来,重新整理,安全保存。
1935年,其妻不幸被捕,千钧一发之际,陈为人未想如何解救亲人,仅思全力保护文库。再次转移文库后,他却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无以外出活动获取经济来源,又有家中两幼儿嗷嗷待哺,生活深陷窘境。而直至妻子被释时,由于长期身处困境,加上两次入狱的伤害,他的身体已是日薄西山。
次年秋,陈为人终与徐强接上联系,安全将“一号机密”档案交给党组织。“一号机密”奇迹般得以完整保存!
上海霞飞路旧照
合:名留青史路丰碑
然而,移交完文件,陈为人即重病不起,最终于1937年3月12日晚逝世,时年仅38岁。
出身穷困而不囿于贫,他勤于学业,汲取先进思想,引领学生运动;危机四伏而不惧其害,他谨忠于党,全心党的工作,投身解放斗争;临危受命而不辱其命,他使命为先,毋论艰难困苦,守全“一号机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谨以缅怀陈为人先生。
陈为人使用过的档案箱
视频链接:https://tv.cctv.com/2011/07/10/VIDE1355585954032975.shtml?spm=C55924871139.PY8jbb3G6NT9.0.0
https://tv.cctv.com/2011/07/17/VIDE1355585952275947.shtml?spm=C53121759377.P5HvS0agHsQH.0.0
[1]张福山.陈为人[J].世纪桥,2008(07):33-35.
[2]马昌法.陈为人舍命保护中央文库[J].党史纵横,2011(02):46-48+34.
[3]孙华.陈为人为中央地下档案库作出的贡献略考[J].兰台世界,2014(16):18-19.
[4]李荣喜.陈为人在保卫中央文库的艰险岁月[J].世纪桥,2009(02):11-14.
[5]吕芳文.我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陈为人[J].求索,1987(02):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