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慕锦沛、冯嘉玮)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缘何留存至今?破损腐朽的古书旧籍如何在今时焕发新春?在一场“行业专家进课堂”的讲座上,一位古籍修复师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谜底。12月18日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2009级校友、武汉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玉芝老师应图书馆学系彭敏惠副教授之邀走进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古籍修复的精彩盛宴。讲座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古籍修复基础知识的理论讲授,其二为古籍书页修复的工序展示。

白老师在讲授古籍修复知识
在理论讲授部分,白老师从古籍的起源讲起,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不同的书籍装帧形式,并详细介绍了后代装帧形式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之处。白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她用各种旧时装帧方法制成的古籍模型,使同学们如同置身历史画卷之中。观览中,课堂所学理论与眼前的古籍模型相互印证,中国书籍装帧史连绵不断的发展脉络逐渐呈现在大家眼前。接着,白老师讲到,随着古籍的积累与流传,古籍修复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她指出:书籍装帧方式与文献保护和修复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现存最早见于文献的关于古籍修复技术的记载就出现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可见古籍修复的传统也由来已久。白老师的讲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深了同学们对古籍的认识。

白老师在讲解古籍装帧模型
回顾完古籍装帧与修复的灿烂历史后,白老师又为大家细致讲解了古籍修复的相关知识。首先,白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籍、书画、碑帖拓片等多种修复对象。同时,白老师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展示了一些残损古籍的照片以及古籍在修复过程中的实拍图,同学们在观看和聆听中认识到了古籍修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之后,白老师介绍了酸化、老化、黏连等古籍破损类型,并分别讲述了不同的破损类型所对应的处理方法,展现了修复者如医者般的专业与精诚。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白老师陈述了修复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整旧如旧,保持原貌”“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小干预,安全可逆”,并介绍了上述原则在我国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修复工作中的应用,彰显了古籍修复者对文化遗产继承与文明赓续传承的使命感。最后,白老师对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方法等进行了细致讲解。值得一提的是,每位修复师都会亲手用竹子打造专属的“神兵利器”,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修复工作;在造纸环节,工作人员为了使纸张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需要在冷水抄纸与高温蒸干的状态中反复穿梭,即使环境“水深火热”,工作人员对修复工作的热爱却也丝毫不减。白老师的口述生动描绘了古籍修复的工作场景,带领同学们管窥了细致入微的修复工作;来自古籍修复一线人员的真切体会更是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

白老师在展示古籍修复工具
理论讲解过后,白老师变教室讲台为一张简易的工作台,将修复工具和材料一一摆开。接着在讲台上铺开一张待修复的古籍残片,向同学们现场演示了一次古籍修复工作。大家屏息翘首观摩。白老师得心应手地使用着毛笔、镊子、刷子、剪刀等工具,行云流水地完成了刷浆、描边、粘纸、揭纸等工序,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将一张严重残损的古籍书页修复完毕,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白老师精湛的技艺和专一的精神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白老师在示范古籍修复工作
“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讲座上,在场师生经由一本本古籍完成了今古神交。从古时藏书家“子孙永宝”的箴铭,到今时修复者夜以继日的伏首,爱书、珍书、护书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脉相承。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课程和本次讲座都以珍存古籍、赓续文脉为主旨,引导同学们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同学们在专心倾听老师讲解
据悉,信息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古籍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教学工作,积极发挥学科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中国书籍史与出版史”“文献学概论”等课程,讲授古籍相关知识,为古籍事业人才培养、固本培元不懈努力;同时大力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持续探索古籍活化的应用场景、技术路径,力图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新时代古籍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