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生命永恒的主题
11月24日,武汉大学心理辅导中心齐老师为信管院的同学带来了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知识。
齐老师首先以最近当红男星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例提出了适应这个话题,“人生有两个主题,一为发展,二为适应。”适应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由此也引出了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个主要问题。
今天讲座的第一个主题是机遇与挑战。齐老师认为,由于青春期的阶段性特质,大学又恰好是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性时期,很多同学尤其是大一新生在大学时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大学是最好的时代,拥有无限的活力与无限可能;大学又是最坏的时代,你可以兀自萎靡无人关心。中学到大学的变化,让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具体体现在:①.期望过高产生的落差心理;②.环境生疏产生的防范心理;③.目标失落产生的自卑心理;④.地位变化产生的不适应心理。紧接着,围绕这个话题,齐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段“青春中国”系列短片之“我的大学,告别依赖”。针对两位学生嘉宾指出的种种在学校屡见不鲜的过度依赖现象,主讲人、著名心理学家唐登华教授提出,在大学期间,要充分做好自我管理,做到:①.独立生存;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不放松学习。唐教授认为,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好比孩子学自行车,刚开始时父母可以扶着你,但总有他们放手的时间,这也就是你自我管理的时刻。唐教授也总结了如下的一些做好自我约束的小技巧:①.行为约束;②.数字管理;③.学会终止;④.寻找外援。这些建议,对于正处于青春迷惘期的学生可谓金玉良言。
第二个话题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健康发展的保障。它的重要性可以用“1+1>2”来表示。齐老师由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独处实验引出了“同理心”这个新名词。他提出,同理心(Empathy)与同情心(Sympathy)是不同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同理心而非同情心。顾名思义,同理心是指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他播放了一个动漫小视频,以狐狸难过时熊的感同身受和羊的站在高处安慰进行对比,提出了“同理心是同样处境的理解和连接,同情心是双方处于不同地位的安慰”这个论点,并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些人际交往的妙招:①.表达理解;②.描述处境。
在总结完以上两个话题之后,齐老师给同学们说了一个“智者四句话”的小故事。智者对想让别人快乐的少年说,只有“①.把自己当成别人;②.把别人当成自己;③.把别人当成别人;④.把自己当成自己”,才能做到使自己和身边人都感觉到快乐。面对同学们的疑惑不解,齐老师解释道,这其实就是如何减轻悲伤感受快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尊重私人空间以及分清自我与他人边界这四个人际交往要点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同学们听了解释后恍然大悟,表示从这四句话中体会到了很多。
在讲座的最后,齐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计算:假设A,B,C,……,Z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百分之一,二,三,……,二十六,则英文单词HARDWORK(努力工作)=8+1+18+4+23+15+18+11=98,而LOVE(爱)=54,KNOWLEDGE(知识)=96,可见很多我们认为的重要的东西都不是完美的100分。然而,只有ATTITUDE(态度)=100,这就说明,是态度让生活达到圆满,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
讲座结束之后还有五分钟的互动时间,一位大三的女生代表各位同学提出了“如何应对大一不适应,甚至到了大二大三依然迷茫”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齐老师的回答道,可以和迷茫“多呆一段时间”,仔细想想你想要的是什么,确立明确的目标。迷茫是因为没有方向感,可以通过尝试新事物来重新规划人生,以摆脱迷茫、有目的地前进。
今天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取得了在同学们踊跃的发言和掌声中落下帷幕,信管的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将从今天起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